在協會理事單位武漢愛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耕教育信息化領域的征程中,有一位與高校項目共同成長十三年的“耕耘者”。自2012年加入公司以來,王紅英始終扎根核心業務部門,將專業與熱忱傾注于智慧校園領域。她以專業能力贏得客戶信賴,以責任擔當守護項目交付,更以敏銳洞察推動業務創新。
修煉內功:精準把握項目邏輯
“高校項目不是簡單的技術交付,而是對客戶需求的深度理解與價值共創。”談及多年經驗,王紅英總結道。她認為,扎實的“內功”源于對市場趨勢、自身優勢與客戶痛點的三維融合:既要精準研判政策導向與競爭態勢,又要將公司技術優勢與高校個性化需求精準對接。
近年來,隨著教育部等部門明確推動教育系統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王紅英及團隊敏銳地意識到,這背后是高校對數據安全與管理效率的核心需求。她及時將政策動向與客戶深度需求反饋至公司,并積極參與后續的方案研討。基于此,愛迪科技充分發揮自身技術優勢,運用信息技術應用創新技術為高校成功打造了智慧校園一體化方案。其方案不僅精準響應了政策要求,更通過智能化的身份管理與流程優化,顯著提升了學校的管理效率與安全水平。
責任為先:選擇時的平衡之道
今年7月,某高校項目招標進入關鍵期,王紅英卻面臨兩難抉擇:體檢報告顯示需盡快手術,但又要確保工作連續性。“工期緊、環節多,任何溝通斷檔都可能影響全局。”為此,她和醫生進行溝通后,選擇將手術時間推遲半個月,直至項目中標、合同簽訂后才安心入院。術后恢復期間,她又通過遠程協調投入工作,由團隊伙伴對接線下溝通,自己則負責流程統籌。
這一經歷讓她更深刻理解商務角色的本質:“優秀的商務不是單打獨斗的英雄,而是團隊協作的樞紐。”她總結道,必須通過前置化協調、標準化流程,避免因信息差導致返工,真正為項目交付筑牢防線。
長期思維:構建項目生態價值
在王紅英看來,高校項目的推動遠不止于單次合作。“一旦在技術或服務模式上形成突破,就能夠產生可復制效應。”比如此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電動車監管難點:車輛身份不明、進出缺乏控制、校內超速違規等安全隱患突出。為此,愛迪科技聚焦實際痛點,定制開發了一套覆蓋電動自行車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系統。該系統在某所高校成功實施后,團隊通過持續優化形成標準化方案,為后續項目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針對不同學校特點進行定制化調整,實現“一校一策”的精準賦能。
平臺賦能:團隊協作共贏成長
“公司的軟件創新基因和團隊協作文化,是我能持續突破的底氣。”王紅英坦言,愛迪科技的前沿技術儲備讓她面對客戶時充滿信心,而跨部門良好協作的機制,則讓復雜項目的高效交付成為可能。更讓她自豪的是,每一個項目的完成不僅帶來成就感,更推動團隊能力的迭代升級,形成“項目淬煉團隊創新,創新驅動業務精進”的良性循環。
從2012到2025年,王紅英的身影始終活躍在高校項目第一線。她以責任之心對待每份信任,以專業之力打磨每個方案,以創新之魂開拓每個可能。“時間會獎勵那些專注積累的人”,正如她用十三年時間,將一個個項目轉化為行業認可的“愛迪標準”。在她身上,我們看到了愛迪人“客戶為先、技術為基、協作為魂”的價值追求,也看到了教育信息化領域深耕者的堅守與熱愛。